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习近平用典——天下篇(1)

发布者:免费色带大全 [发表时间]:2022-06-22 [来源]: [浏览次数]: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典: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纵横家信徒景春关于大丈夫的一段对话。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事。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孟子不同意景春的观点,并提岀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关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朱熹《四书集注》云:“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仁、礼、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仁”里,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礼”上,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理想的目标去奋斗。

解读:要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国品如人品。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君子之道,其实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外交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孟子这句话,着力阐述了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光明磊落开展促进稳定、创新合作、增进友好的行动。中国希望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坚定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抑或是国家间的交往,中国都如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大丈夫”一般,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而不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更不找代理人、搞势力范围、谋求填补“真空”。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也不管别人说什么,中国都坚定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2.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典: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释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意思是:羹汤的美味在于味道之间的调和。

曹魏正始年间,曹爽和司马懿同为顾命大臣。在曹爽推行的正始改制中,夏侯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给司马懿的回复中.夏侯玄提出改革九品中正制、调整政府行政结构、简化官场繁文缛节三点主张,针对当时政府建置“重累羁绊”“官统不一”等弊端.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为喻,主张上下级官职设置要彼此协调、配合司马懿一方面称夏侯玄的三点主张“皆大善”,一方面又以“中间一向承习,卒不能改……当待贤能然后了耳”为由相推阻。夏侯玄再次回信司马懿,循循善诱并施加压力.讽刺 司马懿的“待贤能”为“伊周不正殷姬之典”

夏侯玄的这篇回复基本反映了正始改制的主张,根本上触动的是世族门阀的利益。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族门阀集团暗中积蓄力量,最终通过“高平陵之变”,将围聚在曹爽周围的正始名士几乎一网打尽纵观东汉政权的羸弱和魏晋南北朝的纷乱,莫不与世族门阀过于庞大有关,直到隋唐科举制出现,才从制度上切断了世族繁衍的根源。

解读: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倡导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从世界历史来看,正是在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文明才得以发展,人类才走到今天。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面临着频频岀现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站在这样一个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个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担当,坚守“和而不同”的立场,以跨越文明的胸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拿出中国方案。

3.国虽大,好战必亡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典: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弥;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春秋〕《司马法•仁本》

释义:《仁本》是古兵书《司马法》的首篇,集中反映了春秋以前战争的方式及其特点。

《仁本》提出“以战止战”的安邦大略,既反对轻战,又反对忘战。篇中写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辩证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国虽大,好战必亡”,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对战争必须持谨慎态度:国家纵然强大,乐兵好战也必定灭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天下虽然太平,安恬忘战则必有危险这段话强调的是,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春蒐秋弥”(春天整军,秋天练兵),“所以不忘战也”。

解读:中国古代兵书《司马法》虽仅存五卷,但这句话却历代传颂,既是古代帝王的治国警言,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引用的这句话,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对和平的热爱,不是一种外交辞令,而是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侵略别国、扩张势力,妄图称霸世界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历史规律。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穷兵腰武、侵略扩张的基因,也不会把自己经历的痛苦强加于人。如今,中国的发展震撼着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但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也懂得跨越国际 秩序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追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是现代中国的“世界想象”。